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6亿斤,比去年增加72.5亿斤,增长了2.5%。其中小麦产量2764亿斤,比去年增加了73.2亿斤。
“今年小麦产量高,我们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。”420亩小麦颗粒归仓,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南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张祖进说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。全国各地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分农时,田间管理落实落地
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德汇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有国今年种了3360亩小麦,这一季亩均产量达到625公斤。“整平土地是基础,科学管理是关键,规模化种植创高产。”说起高产秘诀,张有国有自己的经验。
科学种粮,各个环节都需要技术支撑。张有国介绍,播种环节至关重要,选择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播种作业,可以精准控制每亩的播种量,每亩地可节约种子2.5公斤左右,有效节本增效。除了精准播种,施肥环节上也需多下功夫。种粮要多用有机肥,小麦长得好、长得壮,病虫害也会少。
分农时,科学落实田间管理的不止张有国。“在推进今年小麦‘一喷三防’的工作中,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督导组,分区域对乡镇防控情况开展督导,重点对药液配置、村级监管、防控进度以及作业质量等进行日督导和工作调度,确保防控及时、有效,保障夏粮丰产丰收。”颍州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马斐介绍,颍州区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,以乡镇为网格单元,实行区级技术人员对乡镇包保服务全覆盖,乡镇技术人员包村到户、包点到片。
颍州区在三塔集和马寨乡高标准农田区域内建设省市区共建指挥田1万亩,集成推广精细整地、冬前化除、病虫害科学防控、追施返青拔节肥、“一喷三防”、科学病虫害防控等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措施,开展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、高产攻关试验以及土肥、农药试验。
自去年秋播以来,湖北省老河口市抓住最佳播期,及时抓好田管工作,在小麦病虫防控方面,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资金880万元,采购药剂及飞防服务,统防统治面积达120万亩次,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市农户积极开展病虫防控工作,小麦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,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。
抓关键,技术指导进户到田
“3月防治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,到了齐穗期要小心赤霉病和白粉病,5月要注意防治锈病和蚜虫,5月下旬进行‘一喷三防’……”讲起小麦田间管理技术,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种粮大户彭良成滔滔不绝,“遇上‘倒春寒’如何应对,怎样防早衰、抗倒伏……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都有专家进行技术指导,我们没有后顾之忧。”
延津县结合生产实际,在小麦种植前印发了生产技术方案,涵盖小麦从种到收全部关键管理技术。“通过微信、抖音、电视媒体、村级大喇叭、印发张贴明白纸和宣传画以及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形式,将关键技术第一时间宣传到户、落实到田。”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秦世伟介绍,该县通过农技咨询和专家服务系统接受农民咨询,发布了各项农业技术指导信息,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。
“一个电话过去,不出半小时,农技人员就出现在了田间地头。”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种植大户刘兴杰说,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对他的小麦稳产起到了关键作用,“遇到大降雨天气,农技人员会提前提醒我们清沟排水,我们还经常到田间查看小麦的长势。今年整个生长期小麦没有较大的病虫害,也没有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。”
抢时间,防灾减灾精准高效
“防灾就是增产、减损就是增粮。”今年各地深入农业生产一线,强化监测预警,制定细化防灾减灾预案,扎实做好防汛抗旱、抢险减灾各项工作。
“我们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合作,及时发布极端天气信息,提前做好防范。充分发挥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点作用,及时发布病虫情报,指导农户及时防控。”秦世伟介绍,延津县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维护力度,定期对田间地头排水沟渠进行疏浚,确保及时将田间积水排出,把损失降到最低。
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,通过农机购置补贴、小麦产业集群建设等项目,支持种粮油主体、社会化服务主体购置农机装备设施和农机农艺融合,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.32%,小麦机收损失率1.14%。
“聚焦制约小麦单产提升的关键因素,我们推进‘良田、良种、良法、良机、良制’的有机融合,带动全县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。”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华介绍,依托农情监测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,原阳县小麦单产提升示范区对田间苗情、墒情、气象等信息及时掌握,并进行分类管理、应急防控、及时处置,实现了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。
又是一年丰收时,小麦已经颗粒归仓,随后下一季的作物又播种田间,新的希望即将开始……
(新闻来源:农民日报,如侵删除)